淺談天然氣儲氣設施問題
在談論今年冬天我國大面積“氣荒”原因的眾說紛紜中,唯有高度一致認可的是儲氣設施調峰能力明顯不足,建設進度嚴重滯后。這個問題確實值得認真研究.
一、與世界平均水平相差頗大
據了解,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天然氣儲氣設施的調峰能力平均為其年消費量的12%,以我國2016年儲氣設施調峰能力76億立方米,當年消費量2058億立方米來計算,該比例僅為3.7%。若以我國2017年建成的25座地下儲氣井總的調峰能力100億立方、當年消費量2395億立方米來計算,該比例也僅為4.18%。由此可見。我國天然氣儲氣設施的調峰能力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還是挺大的。
二、規(guī)劃儲氣設施指標過低
我國《天然氣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2020年的發(fā)展指標僅為148億立方米(目前,烏克蘭地下儲氣庫的儲氣能力已達147億立方米)。而2020年規(guī)劃的天然氣消費量為3600立方米,二者的比例僅為4.11%。很明顯該指標太過保守。筆者建議,不妨以5%來規(guī)劃,該工作氣量應規(guī)劃為180億立方米。
三、儲氣設施的主要方式
儲氣調峰主要分為日調峰和冬夏之間的季節(jié)調峰。本文討論的是季度調峰。即春夏秋三季均可注氣,冬季取氣。盡管利用率不高,但對于緩解“氣荒”則居功至偉。例如北京目前冬季4個月需用氣120億立方米,即每天平均用氣1億立方米;而其它8個月需要用氣為60億立方米,即平均日用氣量2500萬立方米。換言之,冬季日用氣量平均為其它三季的4倍!極端寒冷天氣用氣量的季節(jié)相差倍數更高。
目前用于季節(jié)調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首推地下儲氣庫。因氣具有儲氣量大,分攤到每立方米天然氣的儲存成本低,安全性等優(yōu)點而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季節(jié)調峰方式。我國已建成25座地下儲氣庫,其儲氣總量為400億立方米。地下儲氣庫的調峰能力大都在數億立方米到數十億立方米。調峰能力最大的是新疆呼圖壁儲氣庫,其設計儲氣量為107億立方米,工作氣量為45.1億立方米。
近幾年不少大中城市盛行起來的LNG調峰設施,最初建設目的大都只是用于城市民用氣的應急、調峰。但隨著冬季氣荒問題出現(xiàn),一些城市也開始考慮擴大其儲氣規(guī)模,試圖兼作季節(jié)調峰用。例如上海5號溝LNG站的LNG儲備能力已擴大為2億立方米。除滿足上海本地用氣需要外,近年來還外輸了數億方天然氣。又如深圳LNG應急調峰站設計儲氣規(guī)模達4億立方米,實際上也可起到季節(jié)調峰作用。
對于小城市而言,還可以考慮選擇工作壓力為25mpa的CNG地下儲氣井群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占地少、安全性高、建設工期短等突出優(yōu)點。例如2004年天津濱海新區(qū)就建造了2組儲氣量為22萬立方米的儲氣井群,至今尚在正常運行。有的還可兼作CNG汽車加氣站。該種儲氣設施已有GB51102-2016,《壓縮天然氣供應站設計規(guī)范》作技術支撐,該規(guī)范規(guī)定的儲氣井群的最大儲氣規(guī)模為40萬立方米。
四、儲氣設施建設的主要問題
地下儲氣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我國枯竭氣田所在地的地質結構復雜,很不容易找到“注得進、存的住、取得出”的地方來建造地下儲氣井,這一點與美、歐諸國相差很大。其次是投資較大,一般都需幾十個億,甚至上百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再者就是只有社會效益,談不上經濟效益,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因此,已建的儲氣庫基本上都是國家規(guī)劃和投資的。
LNG調峰站投資也不菲,還存在BOG的處理和利用以及安全問題。CNG儲氣井群則存在規(guī)模偏小,單位儲氣量成本偏高等問題。
五、三點建議
1、國家出臺政策,允許天然氣價格冬季上調。
《天然氣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加強需求側管理,利用調峰氣價、階梯氣價等價格手段,拓展可中斷用戶,激勵各類用戶參與調峰。”今年10月,上海發(fā)布了《關于調整上海非居民用戶天然氣價格的通知》。實行季節(jié)性差價,收到了較為顯著的降低用氣峰谷差的效果。
2、因地制宜、同時并舉
地無分南北、東西,只要地質條件適合,就可規(guī)劃建設地下儲氣庫。然后與主管道相連通,形成全國儲氣庫聯(lián)網。
東部LNG來源豐沛的城市區(qū)域不妨以建設LNG調峰站為主。西部CNG管道氣氣價低廉的中小城市則可以考慮建設與汽車加氣站相結合的CNG儲氣井群。
3、建議GB51102中將儲氣規(guī)模適當增大。例如增至100萬立方米。
綜上所述,只要國家重視、規(guī)劃合理、政策給力、上下共同努力,我國天然氣儲氣設施的問題必將得到圓滿解決。
作者: 李永昌
來源:中國能源網
- 上一篇:日輸氣900萬方!大港油田三路并進增氣京津冀 [2018-01-19]
- 下一篇:各地多舉措化解天然氣供應壓力 [2018-01-17]